如何備考SAT?
發布時間:2022-11-30 09:46:59 已幫助:人 來源:長春巴比倫教育
按照科學-社科-小說-歷史這個順序,每個文體完成5天的訓練任務,每天完成2-3篇文章的全套訓練。很多同學雖然都知道自己在小說和歷史類文章理解上有困難并且正確率低,卻沒有意識到自己以為相對熟悉的科學和社科類文章其實也并沒有達到很好的狀態。
模考的目的是為了熟悉自己的做題節奏和掌握全套題的做題策略,這是考前訓練很重要的一個環節。但需要強調的是,模考絕對不是備考環節中最重要的內容,因為它除了可以讓同學們了解自己的做題節奏和訓練做題的流程之外,對于提升本質上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幾乎沒有明顯的幫助作用。這個階段可以每隔2-3天為一個訓練周期完成1套題目的模考和分析,考前完成7到10套題目即可。
很多同學分數上不去的明顯原因就是詞匯量距離SAT高分的基礎詞匯要求的8000詞相差太遠。這個差距不是靠純粹的閱讀技能或推斷技能就能夠彌補的。
如果在科學和社科沒有達到質量要求的情況下就匆忙地轉向小說和歷史這兩個文體進行訓練,這是性價比很低的一種做法。因為科學和社科文章對于詞匯量的要求最低,同時文章結構比較明顯,直接句型句式也相對簡單,絕對可以成為拿分的重點。
要想拿到這兩個文體的分數就需要把每篇文章做好邏輯框架訓練,做到可以把每篇文章講出來給別人聽的水平。經過高質量的積累,大多數同學都能在13分鐘內完成一篇文章并且把錯題控制在一題以內。訓練好了這兩類文體也就意味著具備了較強的句子理解能力和較為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這個時候再去訓練小說的三要素分析和歷史的論點論據以及修辭分析才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模考之后的文章分析和錯題思路分析訓練才是真正能夠提升綜合能力的重要環節。
如何進行文章分析?就是在模考之后不核對答案,以段落為單位逐句精讀或者口譯文章內容,一段完成之后把這一段的邏輯框架進行提煉,然后重做這一段的題目。依次類推直到完成全篇文章的分析和第二遍做題。
這種做法非常有效果,既關注到了對單句的理解能力訓練,又關注到了對段落結構以及考點的識別訓練,同時對于各種題型也進行了仔細的思考。這個環節是整個訓練過程當中消耗時間最多但是產生效果的一個環節,也是想要提升整體能力必須進行的步驟。
在完成第二遍做題之后就要把兩遍做題的答案核對一下標出兩遍錯題的題號,然后針對第二遍的錯題做詳盡的錯題分析。
當你在讀小說或歷史時有大量生詞的時候,理解的準確性和速度自然會受限,此時就很容易產生主觀的腦補現象。因為人的大腦會傾向于把所看到的碎片化的信息進行合理化的解釋,所以就會有很多同學出現這樣的現象,讀完文章感覺自己理解的差不多,但是老師講完之后發現和自己理解的完全不一樣。另外,如果選項里也出現生詞,就完全沒有辦法根據語境進行推斷,尤其是詞匯題的選項,這就會嚴重影響做題的正確性。
好在很多同學并不是剛開始背誦手里的SAT詞匯書,很可能已經背過了兩遍左右,只不過背誦的周期過長,有很多單詞已經模糊了,考前最后40天完全有機會從頭到尾按照記憶曲線進行最后一遍復習。這一遍的復習要求是每天向前記憶1個單元,向后回顧3個單元。按照遺忘規律的表格嚴格執行復習任務,充分利用好零散時間,把每天的任務做到位,在考試之前,基本上就可以把匯的初級詞匯書完成并且在質量上也可以達到快速反應的程度。